服务热线
400-138-1688
24小时在线咨询
2018年04月03日
2018年开年以来,无人机行业可谓是吸尽大众眼球,在2月9日韩国平昌冬奥会的开幕式上,1218架无人机打造了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次无人机灯光秀。无人机搭载LED灯,在空中组成一个滑雪运动员的三维立体形象,随后变换阵型,围成奥运五环。随后在2018狗年央视春晚珠海分会场,300架无人机组成的3D立体大海豚跃过港珠澳大桥,让人称奇。无人机编队完成这些如此精彩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与享受,也引起大家的好奇。
据了解,我国无人机研制历史已有40多年,国内已建立起较完整的无人机研制体系,在小型、中近程、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近年来,无人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资源勘查、海洋监测、航空摄影测量、农林业监视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
未来10年,我国军用和民用无人机将由2013年的6.2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2.8亿美元,十年(2013-2022年)需求总额将超过134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15.57%。
无人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更多企业投入这一充满前进的领域当中。无人机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也推动了无人机技术的持续突破。因而,进入21世纪以来,无人机专利申请呈爆发式增长。
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瓶颈
我国无人机产业虽然比较火热,但是应用范围有限,商业开发和私人使用的市场亟待加强。国内无人机产业发展受到政策、法规、市场、应用等诸多方面的制约现实。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发展障碍,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瓶颈。
一、技术开发还不成熟。目前的无人机产品故障率高,无法保证稳定性、良品率和适应性,无人机关键技术水平难突破,其研发能力还需加强。
二、产业市场尚未完善。目前国产无人机接受程度低、受众规模小,无人机很难在消费市场全面推广普及。
三、监管政策不够健全。我国无人机政策管理条例虽然有,但法律属性尚不明晰,规定的内容比较笼统,而且缺乏强制执行效力和可操作性。
无人机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2015年,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无人机创业者涌入,无人机相关企业迅速成为资本宠儿,2015年也因此被业界称为“无人机元年”。然而,众多同质化产品的出现,让无人机在消费领域迎来第一轮洗牌。民用无人机行业已经从盲目扩张转向有节制发展,从狂热无序的初期逐步走向理性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一、国家政策环境优化。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信息化的十三五规划中,针对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均有明确的指导性规划和具体的扶持政策,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于无人机,大力推进民用无人机的商用化进程。
二、产业供应链较完善。我国拥有无人机发展所需的全产业链,可以实现对无人机系统的产品供应链的全部自给。
据了解,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近期发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国家级无人机飞行管理专项法规征求意见稿。随着我国无人机监管和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我国无人机产业正在步入安全、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